欢迎来访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政府门户网

开封顺河区政府
今天是:

新闻动态

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一份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

2018年07月04日  来源:开封日报  作者:shunhequ  【 打印本页 】

自1980年7月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到现在担任顺河回族区委书记这38年的时光里,我与《人民日报》有着不解之缘。

依稀记得1981年1月3日在《人民日报》1版《今日谈》栏目发表文章的前前后后。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个冬天。当时,我被分配到通许县下洼学校教初中语文。学校的条件比较差,偌大的集体办公室,只有一个砖砌的煤火炉,老式窗户虽然装了玻璃,但仍是八面透风。1981年元旦前不久的一天夜里,天寒地冻,我独自一人在办公室批改学生们的作业。改完后,我照例拿起办公室报夹上的《人民日报》,看到头版上的《今日谈》栏目,感觉很新鲜,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很好,不由想起前不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应该给《人民日报》的这个栏目写一写。于是我就写了一篇题为《药吃一半病就除》的文章,第二天便寄给了《人民日报》。大约十天后的一个晚上,我在办公室改完作业后顺手拿起《人民日报》,一眼就看到了1981年1月3日头版上《今日谈》栏目上的文章《药吃一半病就除》。我当时第一反应是:这么巧!谁写了跟我一样的题目?再看文章署名为“陈桂”,更觉诧异。我当时《人民日报》对我来讲,完全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写过后根本没敢想会被《人民日报》发表,也就没放在心上。读完文章,才想起当时是怕被《人民日报》退稿,惹人嘲笑,自己就随手写了笔名。办公室里只剩我一个人,十分激动的我无人可以诉说,就走出屋外。豫东的腊月是非常冷的,但我似乎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因为我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一个刚刚18岁的青年人,一个小县城里刚来教书不到1年的初中老师,做梦也没想能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上发表文章。这极大地鼓舞了我,干起工作来总觉得有使不完的劲。

1984年10月,我入了党,并且被调任通许县城关镇联校团总支书记、镇团委副书记。1985年5月,我又被组织上调到通许县团委任宣传部部长兼学校部部长……随后,我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这个岗位上。

1997年11月,时任祥符区西姜寨乡党委书记的我,被提拔为尉氏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到任后不久,我便向县委建议,在全县开展“百村整建、三级帮扶”活动,以党建为统领,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帮贫解困。随后,工作开始开展。由县里派出工作队,先选50个先进村作典型提升、50个后进村进行整顿建设,很快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正当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提升工作水平的时候,人民日报社摄影部卢传友主任到尉氏县采访,县委宣传部的李玉梅同志领着他找到了我。记得那天是周日,当时我正在加班,就向卢传友介绍了我们正在开展的“百村整建、三级帮扶”活动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设想。他一听连声叫好,说:“走,你们领我下乡看一看,我正想报道这方面的情况呢。”我一听卢传友对我们的活动非常感兴趣,就立刻叫上县委组织部的同志,一起陪他到邢庄乡、庄头乡实地走访村里的党员群众和县里驻村的工作队队员。工作中,卢传友有时为选好一个拍摄角度,反复比较、不停地变换姿势。原本安排午饭回县城吃,但卢传友说什么也不愿意。一直忙到13时左右,卢传友在村里简单吃了一碗面条,又接着采访,直到19时才回到县城吃晚饭。饭桌上,他让找来几个方面的代表,边吃边聊,直到他认为真正摸到实情了才罢休。我开玩笑说:“今天真正是‘宴’变成‘会’了。”

他回去不久,就在2000年4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发了四幅照片,并配发了相应的文字报道。《人民日报》这么大篇幅的宣传报道,当时在尉氏县乃至开封市都是少有的。《人民日报》的报道极大地鼓舞了驻村工作队和基层党组织,也进一步坚定了尉氏县委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了同志们方方面面的干劲和创造性。此后,由于工作成效突出,尉氏县连续3年获得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称号。

结缘《人民日报》的38年,我一直是忠实的读者,无论在哪个岗位,读报、剪报、用报已成为我的习惯。可以这样讲,38年间,《人民日报》我没有漏读过一份,哪怕出国在外,我总是让办公室的同志替我收好,我一定会补读每一天的《人民日报》。2016年,我在中央党校县区委书记春季班学习,在两个月的学习时间里,我为了能够及时读到《人民日报》,还专门在中央党校补订了两个月的《人民日报》。平时,人民日报副刊、《今日谈》《人民论坛》《人民观点》等栏目文章,我每篇必看。不但我个人读报,我还建议由顺河回族区委宣传部编《新顺河文选》,区四大班子成员推荐文章并署名,定期选编,供区委中心组成员和基层党组织负责同志学习。我是全区推荐文章最多的,在我推荐的文章中,《人民日报》的文章是最多的,这也是全区上下人尽皆知的。

学习的目的是为应用。坚持读报、倡导用报是我多年来的习惯。我是2013年5月28日任顺河回族区委书记的。2015年年初,顺河回族区也和全省其他地方一样,开始出现由担保贷款公司非法营运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其中问题楼盘尤甚,解决起这类问题十分棘手。恰逢此时,2015年3月25日《人民日报》16版刊登了《济南最大的烂尾楼是如何收尾的》,我读后很受启发,立即让办公室的同志复印了十多份发给相关同志,让大家参考济南的做法,制定出了顺河回族区3个问题楼盘的解决方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家一致称赞。2016年7月,按照中央部署,全国打响了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其核心为大气污染防治。当时我就思考,用新能源来代替燃煤取暖和电热取暖是个大问题。中石油东方物探公司开封基地(简称六四六基地)正巧在顺河回族区辖区内,从他们那里,我得知顺河回族区拥有非常丰富的地热资源。能不能用地热资源来代煤供暖,趟出一条清洁取暖的新路呢?于是,2016年12月6日,我亲自带队赴地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成功的雄县、霸州考察“取热不取水”的地热开发利用项目。回来后,我便与六四六基地的负责同志商量合作搞地热供暖试点。项目进行过程中,由于市直有关部门对科学利用地热资源的不了解,担心会破坏地下水资源,导致地热供暖项目第一口钻井被叫停。正在这时,2017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雄县:地下有座天然“大锅炉”》的文章,详细报道了雄县淘汰燃煤锅炉、利用地热集中供暖的成功范例。这篇文章真是雪中送炭,令我如获至宝。于是,我拿着这期《人民日报》积极找市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做解释工作,并召开会议统一全区思想。正是《人民日报》给了我信心、勇气和力量,我们克服种种困难,六四六基地地热供暖项目重新启动,并于当年11月15日正式用地热供暖,4000户居民全部用上了清洁能源,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和赞扬。

前不久,在收听收看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大会实况时,当我听到习近平总书记讲到“马克思主义不是一种教义,而是一种思想方法”时,我感到十分激动,讲得太好了。《人民日报》不正是教会了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吗?

类似的例子不一而足。毫不夸张地说,《人民日报》对于我个人这么多年来在学习、工作上的帮助,实在不是一篇文章能说完的。比如单讲近5年的工作,顺河回族区由5年前各项工作基本上市全市倒数第一,现在已经进入了全市的先进行列;党的建设方面,顺河回族区建成全省第一个党员政治生活馆,去年,作为全省157个县区的唯一代表,顺河回族区在河南省城市基层党建座谈会上介绍了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经济建设方面,顺河回族区汴东产业集聚区由2013年的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中的倒数第一,2017年综合排序已跃上92个位次,进入了前100名;今年1月至3月5项主要经济指标中3项排名全市第一、一项全市第三,1月至4月财政收入增幅为全市第一;民族团结、教育均衡发展等中心工作也都处于全市先进行列。

受《人民日报》的影响,我坚持学习特别是理论学习已成习惯,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一定成果。如我在市委组织部任副部长期间,创新举办的“开封领导干部大讲堂”,已经成为全省干部教育工作的一张亮丽名片;带领团队开发的焦裕禄干部学院的课程设计,受到中央党校和省委、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根据2010年6月在深圳富士康工作的实际和思考,2011年,我写了《我就是各单位——开封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广西的一件小事引发的思考》,被中组部干教中心原主任姚雪同志列为干教案例;2012年11月,我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以基层党建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开封市回回寨加强基层党建实践启示》;党的十九大召开前,结合学习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我与他人合写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时代意义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一文,在2017年3月出版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发表。

如此种种,我与《人民日报》的这种缘分,恐怕这一辈子也说不完、断不掉。她带给我的知识、力量和信心,将使我受益终生。

相关阅读